來源:晉中日報時間:2024-03-20
任鳳燕
寶寶從溫暖安全的子宮突然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,這對他來講,是一個與母親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分離。寶寶對這個世界既陌生又恐懼,此階段的寶寶有哪些心理需求需要被滿足呢?
需求一:無條件地接納。
剛剛出生的寶寶非常脆弱,他們的吃喝拉撒睡都離不開父母的照顧,所以寶寶無論好不好看、乖不乖,都需要父母無條件地接納自己、愛自己。
需求二:希望在父母的生命中自己是最重要的。
寶寶有很多需求,卻只能用哭聲來表達,因此就希望父母能敏銳地辨識自己的各種需要,及時滿足自己。即使父母很忙,也希望他們能立刻放下所有的一切,先來滿足自己。只有這樣,寶寶才會覺得自己在父母心目中是最重要的。
需求三: 希望父母尤其母親的情緒是穩(wěn)定的。
寶寶希望父母尤其是母親能夠隨時溫柔地對待自己,父母的良好穩(wěn)定情緒對寶寶是一種愛的滋養(yǎng),寶寶會覺得是被愛的、安全的。
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在早期能夠得到良好的發(fā)展,把寶寶培養(yǎng)成一個發(fā)展良好且快樂的孩子。那么接下來我們應該具體怎么做呢?
一、要有相對固定的陪伴對象。
這個階段是建立信任感的關鍵時期,所以孩子在這個階段需要對人形成基本的信任。任何孩子出生后的前1至2年中,他們都需要至少與一個成年人建立起牢固的關系。例如,如果一個孩子的照顧者頻繁地被更換,比如這個家里面一會兒是奶奶,一會兒是姥姥,一會兒又是保姆,那么這個孩子可能就不知道該認同誰了。這樣的孩子一生都會不斷地尋找,到底誰才是自己最信任的人。所以,如果有條件的話,最好是自己帶孩子,無論是家里面的老人還是保姆,都不能夠替代媽媽的角色,也都不是孩子固定的撫養(yǎng)人。而作為孩子的媽媽,如果能夠在早期跟孩子建立起這種相互信任的關系,對孩子一生的發(fā)展都是很重要的。當然,并不是說大家都要宅在家里面去做全職媽媽,其實只要能夠在早晚回到家,有固定的時間去陪伴他,也是可以的。
二、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及時回應他,與他互動。
我相信每一個媽媽都是愛孩子的,當孩子哭鬧的時候,我們就要及時地去回應他,看看他是餓了、累了、困了,還是尿了。如果我們能及時回應,孩子就會感受到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關心他,他的哭有人回應,他人對他是好的,他的需求值得被關注。這樣的話,孩子就會形成一種特別好的安全感和信任感。如果在這個年齡段,孩子和養(yǎng)育者建立起了安全型的依戀關系,孩子就會對他人和世界有基本的信任,這也是他今后一生心理健康發(fā)展的基礎。如果孩子在嬰兒期有一個安全的基地,能夠信賴父母或者照料者的回應,他們就有可能獲得足夠的自信,去積極主動地探索世界。在未來的發(fā)展中,安全型依戀的兒童詞匯量要大一些,與同伴的互動也會更積極,他們的好奇心、同理心和自信都會比其他那些沒有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孩子變現(xiàn)得更好。而且,安全型依戀的兒童與父母、幼兒園老師、同伴的互動也會更加積極,能夠更好地面對沖突。
三、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情緒穩(wěn)定對孩子的心理發(fā)展至關重要。
一個嬰兒,從媽媽的子宮來到外面的世界,就如同一個成年人到了外星球一樣,陌生且恐懼。此時,父母情緒的穩(wěn)定,尤其是母親情緒的溫暖回應,會讓初來乍到這個世界的寶寶的恐懼情緒得到很好的緩解。所以,當孩子剛出生后,我們依然要把孩子抱在身邊,讓他像還在子宮里邊一樣感受到安全感。作為媽媽,我們也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,我們要好好地去愛自己,因為我們自己的情緒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。當然,我并不是說要把情緒隱藏起來,而是要好好地去跟情緒做朋友。我們需要更好地去梳理自己的情緒,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感覺當中,孩子才會更有安全感。當嬰兒確定這個環(huán)境不再危險,這樣早期的安全感構建好以后,孩子才會放心地去發(fā)展自己,開始去探索他們所處的環(huán)境。
總之,在這個時期,如果我們在撫養(yǎng)過程中能夠盡力滿足寶寶的這些心理需求,將會對寶寶安全感、信任感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。
(作者單位:晉中市婦幼保健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