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晉中日報時間:2025-04-28
木版年畫制作
鄉(xiāng)村藝術寫生
后溝古村,作為黃土高原農耕文明的縮影,被譽為北方農耕文明的“活化石”和“農耕桃源”。廟宇星羅棋布,觀音堂、關帝廟、真武廟、文昌閣、魁星樓等,與村莊居住功能完美融合,在全國亦屬罕見。
后溝村民搬到新村后,住上樓房,古村景區(qū)有了更大的騰挪空間。一些房屋被改造成展廳、博物館或民宿,一些院落改造成為手工作坊或非遺工坊。目前,后溝古村已經擁有元慶隆老陳醋、木版年畫、東哥微雕、拓印研學、太行剪紙等多種非遺項目。
作為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非遺文化承載著民族的記憶和歷史的智慧。這些非遺項目進駐后溝,給搬遷后的古村景區(qū)注入了活力,游客不僅可觀賞村中古樸風貌,觸摸到歲月的痕跡,感受古老村莊的靜謐和祥和,還能近距離看非遺項目,甚至可以自己動手實踐,體驗非遺項目的神奇魅力。位于村東美食廣場的老四年畫鋪,2024年5月入駐后溝村。晉中木版年畫有近800年歷史,通過晉商傳遍全國。
老四年畫鋪成立于2017年,老四原名石慶英,退休后與丈夫專注收集、傳播、推廣木版年畫,入駐后溝后,傳承制作非遺木版年畫?!拔液芟矚g后溝,越挖掘越明白老祖宗的智慧,別看后溝村子不大,但蘊藏的民間文化多樣,給我創(chuàng)作提供了源泉,我們要讓這些記憶延續(xù)下去?!崩纤南矚g和每一個來訪的游客聊天,仿佛開了一扇窗,視野愈發(fā)開闊,思考更加深遠。
從事微縮景觀制作的王旭東是中國民協(xié)彩燈專委會設計師。如今,他修復了后溝的兩座院子,收拾得井井有條,集展覽、制作、民宿為一體,院中花團錦簇,蔬果豐盛,令人流連忘返。
后溝民居依地勢而建,年畫鋪和微雕工坊相隔不遠,在村東,背靠山崖,前有河水淙淙,遠處土垣上綠樹蔥郁,幽靜中別有趣味。往前走不遠,就是文昌閣,不時有人在安靜作畫,或油畫或水墨,或素描或水粉,勾勒著古村晨昏,渲染著后溝風韻。
在村西一處宅院中,有個太行剪紙工作室。民間剪紙藝術大師張志強被譽為“鉸花兒后生”,左權縣龍泉鄉(xiāng)人,從事手工剪紙技藝30余年,他是左權縣第一批縣級非遺項目剪紙代表傳承人,代表作有《戲曲臉譜》《十二生肖》《馱糧趕集》等。他學過國畫、書法、油畫,練就了脫稿盲剪這一絕活。白紙一卷,剪刀一把,包里一放,這就是他的全部“家當”,他邊剪邊創(chuàng)作,作品栩栩如生、活靈活現(xiàn),頗受歡迎。
這些非遺手藝人,不僅為后溝增添了文化內涵,也為鄉(xiāng)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。走在這里,可以遇到醋坊、酒坊、豆腐坊,可以看到一些生動鮮活的非遺產品,身處其中,自然風光與民間藝術相得益彰,有一種想慢下來、留下來的感覺。這不正是農文旅融合,怡然見晉中的最好詮釋?
文/圖 周俊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