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,h视频国产,国产午夜精品美女视频明星a级,啪啪国产精品,中文字幕二,依依成人综合网,av资源在线看

  • 手機下載

  • 微信關(guān)注

當(dāng)前位置: 文化

尋覓隋唐五代

來源:晉中晚報時間:2025-05-14

天外來客——“靈石”

隋唐五代政權(quán),大多與山西、太原有關(guān)。太原為唐朝的發(fā)跡之地,李淵、李世民父子在此起兵;太原是晉王李克用的封地;后晉、后漢、后周有的在這里建都,有的在這里頻繁活動,毗鄰的晉中當(dāng)然也在這些活動的范圍之內(nèi)。

隋大業(yè)十三年(617年),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南下,親率甲士3萬向隋都長安進軍,經(jīng)雀鼠谷(今介休市西南)、賈胡堡(今靈石縣南),遇隋將宋老生率精兵2萬把守。李淵引隋軍出城鏖戰(zhàn)于靈石、霍邑之間,宋老生兵敗后投塹而死。李淵軍長驅(qū)南下,入居長安稱帝。

唐武德二年(619年),定楊可汗劉武周和部將宋金剛領(lǐng)兵3萬擾并州。占領(lǐng)榆次后,又與占據(jù)離石的胡人劉季真聯(lián)結(jié)攻陷石州(今離石)、介州(今介休)。宋金剛大破唐朝援軍,進逼并州,齊王李元吉棄城逃回長安。武德三年(620年),李世民在霍邑、高壁嶺、雀鼠谷、介州、張難堡(今介休張?zhí)m)一帶連續(xù)大破劉武周軍,并在介州收降尉遲敬德,劉武周逃突厥被殺,唐遂平定并州。

隋唐盛世,晉中涌現(xiàn)出了許多杰出的名人志士。像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的王珪,隋末唐初思想家、史學(xué)家溫大雅,隋末大儒、教育家王通,唐初著名詩人、三仕三隱的王績,唐代名將王方翼,后漢高祖劉知遠(yuǎn)等,他們或文韜武略,或博學(xué)多才,或俠肝義膽,留下了千古佳話。此外,隋唐盛世頻繁的人類活動也給晉中留下了諸多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。

天外來客命縣名

我國縣名,有以山命名的,以水命名的,以方位命名的,以歷史事件命名的等等,但以石命名的并不多見,靈石縣就是以一塊奇石命名的。

相傳隋開皇十年(590年),隋文帝楊堅北上太原巡視,過霍州不久,進入汾河彎道處,峰回水曲,河床多積石,龍舟無法前行,隋文帝只好命人傍汾河開山取道。突然在汾河谷地發(fā)現(xiàn)一塊巨石,似鐵非鐵,似石非石,觀之其色蒼蒼,擊之其聲錚錚,上有“大道永吉”四個字。自詡為佛王阿育的隋文帝驚奇不已,視為天降福祉,護佑萬民。遂割介休、霍州部分地方置靈石縣。從此,“靈石”被視為神石,并引出了許多美妙神奇的傳說。傳說“靈石”是女媧煉石補天剩余的一塊,于是,在城東的翠峰山上曾建過女媧廟;傳說呂洞賓有點石成金之術(shù),于是,在“靈石”旁邊建起了呂祖廟,修起了純陽宮,祈禱神仙賜福于民;又傳說靈石縣城是一艘大船,靜升河與汾河在此交匯,靜升河的河床與汾河的河床都比縣城要高,按此地形,滔滔汾水自北而來,大船必覆。然而千百年來,正是由于“靈石”位于縣城北端的呂祖廟內(nèi),恰似大船高高的桅桿,“鎮(zhèn)水災(zāi),捍城垣”,縣城不曾遭水患;還傳說“靈石”之靈在于“地靈人杰”,征兆靈石“人文蔚起,豪杰輩出”等等。至于“大道永吉”四字,既不見碑碣,石上又覓不到痕跡,很可能是當(dāng)事人借題發(fā)揮而已。因“大道永吉”暗含“國泰民安”的寓意,有一語雙關(guān)之妙。一則可以討好隋文帝,二則可以給“靈石”披上神秘的色彩,歸于天意,而博得一人歡心,百姓敬仰,萬世傳奇。這些傳說都表達(dá)與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。

“靈石”雖然發(fā)現(xiàn)于1400多年前的隋代,其實不知何時它就已經(jīng)來到了人間。只有在科學(xué)發(fā)達(dá)的今天,人們才真正認(rèn)識“靈石”?!办`石”的外觀,正視形似碑碣,上下并不對稱,下部似碑座;側(cè)視狀若靠椅,“靠背”略向后傾?!办`石”左高1.6米,右高1.5米,底寬1.51米,頂寬1.3米,底厚達(dá)1.7米,頂厚只有0.3米;上窄下闊,頂薄底壯?!办`石”表面呈褐色,經(jīng)人撫摸過的突出處多有光澤,雖不能晃晃見影,卻也有影影綽綽之感?!办`石”表面孔洞密集,大的有小碗那么大,小的像綠豆那么小,孔洞多數(shù)為橢圓形,有的像杏仁,有的像蝌蚪。20世紀(jì)80年代初,山西省地質(zhì)礦產(chǎn)局高級工程師劉凱取樣化驗,“靈石”的硬度為5.5—6.0度,有磁性。主要成分為鐵,含量達(dá)96.17%,鎳、鈦、錳、鋅等含量不超過1%,同鐵隕石化學(xué)成分平均值相比較,鐵超出5%以上,而鎳含量偏低?!办`石”的重量約為6800公斤,僅次于新疆烏魯木齊博物館陳列的鐵隕石,為全國第二大鐵隕石。

“靈石”降落地球后,深深地砸進了泥土里。露出地面一部分,陷入地下一部分。地上部分人們可以觀瞻觸摸,但地下部分到底有多大,是什么樣子,始終是個謎。據(jù)說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日本侵略者為了搞清楚“靈石”地下部分的形狀大小,以便掠奪回本土,曾經(jīng)用民工進行挖掘,但不知是民工故意消極怠工還是“靈石”靈氣顯現(xiàn),始終沒有挖到底,這才躲過了日本侵略者的一劫。

隋寧州刺史王季族墓

有明確紀(jì)年的隋代墓葬,山西地區(qū)并不多見。1998年10月,昔陽縣沾尚鎮(zhèn)瓦窯足村民在村西1000米處取土?xí)r,發(fā)現(xiàn)一座古墓葬。昔陽縣文物管理所獲悉后立即趕往現(xiàn)場。墓葬已大部分被毀壞,墓內(nèi)隨葬器物被全部取出。他們對墓葬進行了清理,并追回了部分出土器物。

墓葬位于距昔陽縣城西35公里的沾尚鎮(zhèn)瓦窯足村西高山坡地上。墓室坐北朝南,磚砌單室,穹隆頂。平面近似方形,四邊稍向外凸作弧形,邊長 3.2米,四角砌有四根磚柱。墓道在南,寬85厘米,殘長120 厘米。墓底至地表高度約3米,頂部塌落。墓葬用繩紋青磚砌筑,磚長 32厘米,寬16厘米,厚6厘米。據(jù)村民反映,墓葬掘出時,就已坍塌,并有早年被盜痕跡。

因墓葬早年被盜,墓內(nèi)出土的隨葬物品不多,類型也比較簡單。只有陶俑12件,陶馬頭1件,陶灶1件和墓志一合。

陶俑均為模制,俑身內(nèi)空,白地紅彩,泥質(zhì)灰陶,火候較高,質(zhì)地堅硬。根據(jù)陶俑的造型和用途,可歸納為女立俑、男立俑、儀仗俑和持盾俑四種類型。

三件女立俑其中兩件缺頭。完整者高19.5厘米,缺頭者也應(yīng)該高20厘米左右。女俑均為立姿,頭綰雙髻,面形方圓,雙目前視。身著雙層長袖交衽紅衫,內(nèi)衣下部打褶,下垂至臀,腰束帶,下著筒褲。窄肩、細(xì)腰,身體修長,神態(tài)瀟灑。左臂微前屈,衣袖在左身側(cè)下垂至膝。右臂前屈貼腰挎行囊,手握于腰前。

兩件男立俑都完整,高22厘米。頭束軟巾,頭前飾兩條柳葉形頭帶分飄于左右兩側(cè),軟巾結(jié)于腦后打結(jié),巾端分別垂于背后。高鼻、寬額、短頸,面形豐腴,眉脊微隆,額頭較高,目光下視,表情持重。頸飾項圈。身著紅色圓領(lǐng)窄袖直衽短袍,腰束帶,下著褲。右臂下垂,右手握拳,上有穿孔,似原持有器物。左臂微前屈。

三件儀仗俑其中兩件殘缺。完整者高23厘米。頭束髻,披發(fā)帶,發(fā)帶繞頸肩一周成環(huán)形狀。高鼻、寬額、修眉、臉型渾圓,目光前視,表情威嚴(yán)。身著袒右臂紅色齊膝袍,腰束帶,下著褲。左手貼于左胸前,手握拳,上穿孔,原有持物。左肩挎執(zhí)事袋斜背于身右側(cè)。

三件持盾俑其中兩件殘缺。完整者高24厘米。均頭束發(fā)髻,戴發(fā)帶,發(fā)帶繞頸肩一周成環(huán)形狀。修眉、高鼻、深眼、眉骨凸起,兩頰豐腴,面型渾圓。身穿齊膝短袍,袒右臂,腰束帶,下著筒褲,腳穿高腰靴。左手持盾于左胸前。右手前屈于右胸側(cè),手握拳,上穿孔,原有持物。左肩挎執(zhí)事袋。

另有俑頭一件,頭戴小冠,面型方圓。大耳,押入式。陶馬頭長10厘米,只殘留半面馬頭。尖耳直豎,眼睛暴突,馬嘴微閉,籠轡俱全,飾有瓔珞。陶灶殘長8厘米、寬6.5厘米、高5.5厘米,細(xì)泥紅陶,火候偏低,質(zhì)地松軟。灶體平面近方形,前有擋墻,擋墻上有凸起的花紋,拱形火門道,灶體中空,不封底,灶眼上設(shè)甑。

墓志一合。志蓋正方形,素面盝頂,有斜剎,紅砂石質(zhì),邊長53厘米、厚12厘米。盝頂中央陰刻楷書“寧州刺史王季族墓志”9個大字。有界格。

志石正方形,邊長53厘米,12厘米厚。紅砂石質(zhì)。志文19行,滿行19字,共355字。書法仿張猛龍魏碑體,有界格。銘曰:

君諱族,字刲爵,并州樂平郡都鄉(xiāng)貴上里人也。其先后稷之苗裔,王季之胄?,遠(yuǎn)祖諱胄,字世道,閑居養(yǎng)德,注心與百丈齊公式,猛氣敖敖,宣言與黃金等價,文豐綺□,光于晉邦。刲為馮翊公、雍州刺史、司徒公。祖諱弁,字文始。蘊德文華與鸞鴻比亮。抱□矛于懷抱,備文武于胸衿。魏太和年用為征北將軍散騎常侍司□校尉安定子。父諱先,字早生。珠辭散錦,金聲之響,自高□經(jīng)玩藉,紫宮之音久振,正始年用為殿中將軍,奉朝請從事中郎奉車都尉安定子。君稟氣風(fēng)生,□□偤勇,故能白首神姿,耆公式令望齊王統(tǒng)化□心敬重。詔授太原郡守,又能寶性持□依巖抱□,將知玉出荊山,便有夜光之質(zhì),珠生漢水,即有明月之形。開皇元年詔授寧州刺史。何其拔山之力彌隨石火,風(fēng)云之氣殞從電滅。國號大隋開皇三年歲次癸卯二月庚午朔十五日甲申,掩閉埏門,葬于廣陽城東北七里平原之上??T,千載不朽……

墓志記載,王季族,并州樂平郡(今昔陽縣)都鄉(xiāng)貴上里人,字刲(kui)爵。其父王先,北魏正始年間(504年-508年)用為殿中將軍,奉朝請從事中郎、奉車都尉、安定子。刲為馮翊公、雍州刺史、司徒公。

有學(xué)者認(rèn)為,王季族之父王先,在北魏正始年間為殿中將軍。殿中將軍是八品侍衛(wèi)武職;奉朝請從事中郎是七品有奉無職的冗散官;奉車都尉也是五品冗職,地位并不高。王季族,正史無載,墓志未記其生年,年齡不明。根據(jù)其父親活動的時代推斷,王季族去世時應(yīng)享高齡,他在隋剛剛建國的開皇元年(581年)即被授寧州刺史,授官后兩年便去世,所以他的寧州刺史很可能屬于版授刺史,是一種榮銜,所以其墓室偏小。

王季族墓雖經(jīng)嚴(yán)重破壞,但其由墓道、券頂墓門、抹角方形墓室組成的墓葬形制,特別是四角砌有角柱,顯然是繼承了北朝墓葬形制發(fā)展而來的,具有北方隋代墓葬結(jié)構(gòu)的特點。墓中隨葬的各類陶俑,與祁縣白圭北齊韓裔墓所出土陶俑的風(fēng)格相近,應(yīng)該是一種繼承和延續(xù)。陶俑均為彩繪,雖然有的彩繪剝落,有的殘損,但它們?nèi)匀淮碇鴷x中隋代初期陶俑造型藝術(shù)的特征。其中馬頭俑形象生動、造型準(zhǔn)確、比例適當(dāng),堪稱藝術(shù)精品。魏碑體墓志無疑也是書法藝術(shù)之佳作,已有學(xué)者進行了專門考察。王季族墓葬的發(fā)現(xiàn),豐富了山西地區(qū)隋代墓葬的資料。

王建立石棺與秦國太夫人墓志

榆社縣博物館藏有一件非常精美的小型石棺和一合兩方墓志,屬國家二級文物。

1995年春,榆社縣云簇鎮(zhèn)大馬嵐村村民在佛爺廟附近的土丘上建房時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具雕刻精美的石棺??h文物管理所聞訊后,立即前往調(diào)查。石棺出自一小型土坑豎穴墓內(nèi)。棺內(nèi)原有骨灰和殘余骨質(zhì),出土?xí)r已被村民倒掉,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隨葬品。墓周圍土質(zhì)堅硬,似夯土,為二次遷葬。石棺完整。

石棺不大,46厘米長、28厘米寬、38厘米高。青石質(zhì),分為棺蓋、棺身、棺座三部分。棺蓋為一石,棺身和棺座為一石,雕琢組合而成。雕刻細(xì)膩,精美華麗。

半圓弧形棺蓋形若筒瓦,前大后小,前寬后窄,凹凸子母口,長46厘米、寬26.5至22.4厘米、高16至12.4厘米、厚3.4至6.5厘米。蓋面左右兩側(cè)對稱浮雕一組兩行燕雀祥云圖案,飾以藍(lán)、綠、紅彩。彩色艷麗,猶如剛剛繪制一般。下行三只燕雀、兩朵祥云,上行間刻三只燕雀、三朵祥云。燕雀、祥云依棺蓋空間前大后小,排列疏朗有序,線條流暢。恰似燕雀翱翔在碧空藍(lán)天,深奧莫測。棺蓋前額呈半圓形,外郭卷沿,額面浮雕立于彩云之中展翅欲飛的朱雀。后額也為半圓形,比前額略低且窄,外郭卷沿,額面浮雕蓮花蔓草。

棺身略似覆斗,四面皆平沿。前擋浮雕建筑圖案。普拍枋上承“人”字形補間斗拱一朵。枋下兩側(cè)為直欞窗隔扇,中間兩扇板門。右側(cè)板門半啟,門縫中閃出半身年輕女子。女子眉清目秀,頭綰發(fā)髻,上著斜襟短衣,下著曳地長裙。門外右下角雕一小犬,似女子喚狗,畫面栩栩如生、動人逼真,一幅典型的寫實作品。后擋小于前擋,浮雕龜蛇連體的玄武。左右兩幫前高后低,前大后小,左幫雕青龍,右?guī)涂贪谆ⅰ}埢瓷駩荷?、吞云駕霧、張牙舞爪,似吞盡一切妖魔鬼怪,盡職盡責(zé)地?fù)?dān)當(dāng)起護衛(wèi)墓主人的責(zé)任。石棺本身不大,在不大的空間雕鑿出青龍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和建筑、人物、家畜等諸多內(nèi)容,非常精湛又寓意深刻,實在難能可貴,堪稱上乘藝術(shù)之作。

棺座為長方形束腰須彌座,與棺身連為一體,長寬略大于棺身。中空圈形座,上下各兩層疊澀,中間束腰處左右各雕8個,前后各雕4個凸形孔,可稱作“開窗”。

石棺通體飾紅、綠、藍(lán)三彩。

石棺外底有陰刻8行刻銘,滿行23字,共181字。銘曰:

天成四年,歲次己丑十二月丙申朔十九日甲寅葉謀佐命,保大功臣,平盧軍節(jié)度淄、青、登、萊等州觀察處置,押新羅、渤海兩蕃等,使持節(jié)青州諸軍事、守青州刺史,特進檢校太尉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、上柱國、瑯琊郡開國公,食邑一千五百戶食實封一百戶王建立,造石生灰骨槨子一座,隨任所。到命終之處,仰眷屬七日內(nèi)置柏界出焚燒,便入此槨子內(nèi),保骨肉后興。如違即不利于后。故記。

刻銘記載了王建立于后唐天成四年(929年)雕造了這件石棺,并把它帶到了自己的任所。囑咐人們,自己死后七日之內(nèi)火化?;鸹蠓湃胧變?nèi),以?!肮侨夂笈d”。不然的話,不利于后人。

20世紀(jì)50年代末,榆社縣河峪鄉(xiāng)魚頭村王墓溝出土了一合墓志。志石有蓋,現(xiàn)保存在榆社縣博物館。

志蓋青石質(zhì),覆斗正方形。蓋頂陰刻篆書“漢故秦國太夫人墓志”9字。周圍分刻楷書七言絕句一首,曰:“三代幽魂葬此圍,神靈潛隱幸光輝;玉顏一掩黃泉下,萬古千秋不再歸?!苯^句四邊再飾一周卷草花紋和一周回折紋?;卣奂y四角和每邊中間分刻八卦圖案。志蓋腰間刻忍冬蓮花蔓草花紋,均線刻。

志石青石質(zhì),正方形,豎界格,陰刻楷書30行,滿行47字,共1094 字。志文為:

故秦國太夫人墓志銘并序,進士王鵬撰兼書。

太夫人姓田氏,本出北平,敬仲□陳,適齊綿歷九代,辛有齊國。蟬聯(lián)冠蓋,史諜備詳。遠(yuǎn)祖因宦遷于河?xùn)|,代為沁州人矣。即有唐故騎將田茂璋府君之長女也。生而挺秀,長而閑和。詩人宜詠于鵲巢,君子是求于燕爾。爰適于明宗皇帝佐命功臣,故昭義軍節(jié)度使、贈尚書令、韓王王公。王代天業(yè)茂,致國勛高。一秉洪鈞,六分巨鎮(zhèn)。金鐘鏤德,玉冊疏恩。顯彰內(nèi)助之切,迭除賞延之澤,累封魏國夫人。朱輪華轂,霞帔寶冠。雖許史金張,莫之比也?!跆旄8託q,韓王薨于位。太夫人盛傳箴,躬薦頻繁,處曹氏之絳紗,佩義成之紫綬。有令子一人守恩,即今太師相國洛川居守也。初公韞孫吳之秘略,韜管樂之奇才。班師雖列于南衙,定省不離于上黨。俄屬中朝失御,黠虜亂華。拘天子于龍堆,噬生靈于虎口。公乘時奮發(fā),嘯聚英豪,禮晉皇六合之冕,扶漢祖千年之運。乾綱乍正,兌澤宜頌。是用授公特進檢校太尉,昭儀軍節(jié)度使。母進封秦國太夫人。斯則教以義方之所致也。高祖以東封,未暇西顧。爰咨寶臣用,圣慮是用,公帶平章事,移鎮(zhèn)邠郇。來暮去思,溢于輿論。太夫人頻丞鳳綍,正耀魚軒。方期襲慶于高堂,豈謂纏災(zāi)于痼疾。公嘗藥侍膳,假寐忘饗。漸覺彌留,泣聽理命。誡之以奢侈,訓(xùn)之以忠貞。又曰:沁水遼山,吾之故土;寤寐增想,神魂必歸。屬纊才終,輀車勿滯;附姑享廟,爾知禮焉。天福十三年戊申歲正月二十二日薨于新平公衙之正寢,享年六十六。圣情軫悼,賻赗有加,存歿恩榮,斯為至矣。相國備陳孝禮,虔奉遺言,自邠及遼二千余里,掩殯于先王墳闕之右,不敢違命也。及高祖壓代,嗣主承祧,固奇孝情,堅下優(yōu)詔。是用公為起復(fù)鎮(zhèn)軍大將軍,依前靜難軍節(jié)度使。尋以再降新命,俾綏舊都,是用公檢校太師,永興軍節(jié)度使行京兆尹。適遇逆黨千紀(jì)王師,吊民輟尹正于咸京,付居留于洛邑。是用公為西京留守,行河南尹。公雖承渥澤,彌切孝恩,占卜良辰,遷歸玄宅。即以漢乾祐二年己酉歲七月壬寅朔十一日壬子,于遼州榆社縣將相鄉(xiāng)崇勛里,合葬于先王塋域。禮也。

墓志記載了太夫人田氏出身于“唐故騎將田茂璋府君之長女”,“適于明宗皇帝佐命功臣,故昭義軍節(jié)度使、贈尚書令、韓王王公”建立,卒于天福十三年(948年),后漢乾祐二年(949年)與王建立合葬于“遼州榆社縣將相鄉(xiāng)崇勛里”,又大量地記載了王建立的生平事跡,為重要史料。

王建立(871-940年),字延績,遼州榆社人,仕后唐、后漢,《新五代史》有傳。自幼好武強健,成年后投軍,為李嗣源的隨身侍衛(wèi)。

后唐同光四年(926年),李嗣源奉命平叛,反被叛軍擁戴為王,自魏進犯京師。建立未隨其行,留在常山(今河北正定)保護李嗣源的家屬曹皇后、王淑妃。建立聞聽此訊后,先發(fā)制人。首先殺死朝廷派來的監(jiān)軍,然后帶領(lǐng)李嗣源的親兵匯合李從珂(原姓王,嗣源養(yǎng)子)部星夜兼程追趕大軍。明宗家眷得以安然無恙。李嗣源登上帝位后,改元天成,廟號明宗。論功行賞,封王建立為成德軍節(jié)度副使。不久,又升為檢校太尉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,成為明宗寵信的輔佐之臣。

定州王通心有二志,欲以謀反,多次寫信給王建立,想結(jié)為同盟。朝廷另一權(quán)臣安重誨得悉后奏明明宗。但是,明宗并不想傷害建立,立即召建立回京師。建立向來與安重誨有矛盾,天成二年(928年)二月進京朝拜時,多次在明宗面前反映安重誨專橫擅權(quán)之過失。明宗很是生氣,欲罷安重誨樞密使職,奪其軍政實權(quán)。但經(jīng)左右大臣勸解,又相信了安重誨。后建立多次請求返回成德軍任所,未被批準(zhǔn)。繼而任命其為尚書右仆射、中書侍郎、同平章事,居宰相職并判三司事務(wù),主管財政。其間,明宗曾將建立故里改名“將相鄉(xiāng)崇勛里”以示榮寵。建立因識字不多,無力理財,多次請辭判三司之職,未被批準(zhǔn)。時間一久,建立裝病不上朝,明宗笑著說,人有可能裝病而得病。十一月罷京職,出任平盧軍節(jié)度使,后又移至上黨。

長興元年(930年),建立路經(jīng)魏州時發(fā)牢騷,傳入安重誨耳,遂奏告其亂言動搖人心,明宗下詔免除其軍職,以太子少保職閑居。

應(yīng)順元年(934年),亦即潞王清泰元年,明宗子李從厚即位,與潞王李從珂猜忌不合,終于兵戎相見,李從珂獲勝登上帝位。潞王與建立早有交情,且同受安重誨排擠,故召見建立并任命為天平軍節(jié)度使。

石敬瑭反叛,勾結(jié)契丹滅李從珂,建立后晉,改元天福(936年),命王建立領(lǐng)兵巡撫青州,改任平盧軍節(jié)度使。天福二年(937年)封臨淄王。天福三年(938年)改封東平王。天福五年(940年),王建立赴京朝見,以年老力求辭官,高祖不許,下詔優(yōu)遇老臣,派其任昭義節(jié)度使,并將遼、沁二州劃歸其轄區(qū),示榮鄉(xiāng)里,晉封韓王。不久病死于任所,死后贈授尚書令。

王建立性悍剛直,不畏權(quán)豪,任節(jié)度使時,嚴(yán)刑峻法,吏民苦之,晚年篤信佛教,立誓戒殺生,為政寬弛,州人得安。也許正是因為如此,建立雕鑿石棺,火化自身,遵循佛法,以示懺悔與贖罪。

王建立石棺刻銘和秦國太夫人墓志銘對于文獻(xiàn)記載的王建立、其子王守恩歷任官職多有補充,彌補了正史的不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