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晉中日報時間:2025-06-12
?
李波
莊園如蟄伏巨獸,護城河拱橋臥波,仰視敦艮吉門樓,青磚堡墻延展如龍脊。
門洞幽深,兩側堡墻嵌宋代蘇東坡手書《醉翁亭記》《豐樂亭記》石碑,墨跡穿透石骨,恍惚聽見東坡先生舉杯吟誦聲。
雙斗旗桿刺破天際——這對清代功名象征,默訴常氏46位四品以上官員的家族榮光。
門樓石板路存有深淺轍痕,是昔日商隊車馬經年碾壓的無聲史詩:自武夷云霧至恰克圖風雪,5100公里茶路在駝鈴中震顫。
650米青石街巷劃分南北世界,北側宅院群如嚴謹棋局:
貴和堂影壁驚現(xiàn)方篆貼金340字,陽刻福壽紋護欄如流動畫卷;石蕓軒書院藏宋代法帖,鼎盛時,私塾十七所,百四十六個進士舉人,在這兒磨墨撥算盤,廊下駐足,似見常氏子弟臨帖習儒的背影;繡樓木雕最是精巧,冰裂紋窗欞暗喻“十年寒窗”,一扇花窗即是一部勵志傳奇。
偶遇老宅轉角磚雕:火麒麟踏云怒目,葡萄藤纏繞“吉”字,匠人以石為紙,刻下對富貴綿長的祈愿。
“常家二條街,半部晉商史”——磚雕裂隙里的茶香、牌樓暗處的算珠聲,終凝成一句感慨:財富會消散,唯有文化修成的脊梁,撐得起山河歲月。
穿宅入院,忽見8萬平方米園林豁然鋪展——
小石潭疊泉淙淙,柳宗元筆下“潭中魚可百許頭”在此復生;
曲溪廊橋引向昭馀湖,殘荷聽雨處原是上古昭馀祁澤遺珠,這里少人至,可獨享荷風亭影。
觀稼閣登頂五層,萬畝田疇盡收眼底。導游笑言:昔日家主每晨登閣,見無炊煙院落,便訓導子弟“惜晨光”,儒商治家如治國。
杏園老槐最稱奇:樹干盤拐如虬龍,當?shù)厝朔Q“一拐一甲子”,撫其瘤節(jié)如觸二百年時光年輪。
常氏宗祠三門四進,曾國荃題“藝舟儀濟”匾高懸。細讀《常氏家訓》碑刻:“學而優(yōu)則賈”六字如雷貫耳——常氏子弟儒學不通者不得經商,方悟其打破“富不過三代”魔咒的根源。光緒年間賑災匾額旁,玻璃匣內陳列茶路駝鈴,銹跡斑斑的銅舌似仍在吟唱武夷山至恰克圖的萬里商謠。
離園時暮色浸染,獅園石獸鍍金輝。忽憶此地曾是《白銀帝國》《喬家大院》取景地,梁柱間似有商戰(zhàn)風云翻涌。
回望堡門,護城河倒映月影如銀幣——恰似常氏散盡家財賑災的夜晚,儒商大義終成三晉星河中最亮的徽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