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晉中日報時間:2025-06-12
閆曉媛
5月31日,由商務印書館、晉中市史志研究室、晉中市三晉文化研究會聯(lián)合主辦的“汗青晉事·血脈鄉(xiāng)關:地方志里的文化密碼——《品讀晉中》”讀書活動在太原瀚文書院舉行,眾多專家學者相聚于此,共同見證《品讀晉中》(商務印書館出版,2025年4月)這部凝聚著作者心血與情懷的文化精品問世。
本書作者趙世芳在介紹創(chuàng)作歷程時講到:“回想自己以文輔政的歲月、品讀古志的欣慰、寫作文章的自樂,我得到的是滿滿的收獲。一冊冊古志的歷史記載,一個個先賢的活靈活現(xiàn),與古志為伴,穿越千年,延展了生命的長度;與古人對話,與古風歡游,與古籍交流,并在古今之間打開本土化、古代化與時代化、現(xiàn)代化的自由通道,由此增加了人生的厚度?!?/p>
趙世芳是山西省作家協(xié)會會員,山西省三晉文化研究會會員,晉中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、秘書長,晉中市文化促進會顧問,曾長期從事黨委文稿服務、政策研究和省情市情、以文輔政、三晉文化、晉中晉商等宣講、傳播等工作。
他的古縣志與寫作之緣,始于工作需要。早在和順縣政府辦公室、縣委辦公室工作的日子里,他就跑遍了山川鄉(xiāng)村,對和順之名、和順之史、和順之美、和順之人的理解,以自己從事工作、服務組織、奉獻家鄉(xiāng)、筆耕文章的喜樂,通過寫作大量的文稿和文章,植入自己的觀點,運用地方志的珍貴資料,實踐以文輔政的理想,最終匯入家鄉(xiāng)日新月異的進步。
《和順縣志》,創(chuàng)修于明神宗萬歷十一年,清順治、康熙、乾隆、民國四次修訂,1964年重印。他被這本古志深深地迷住了,講和順的歷史源頭、地理位置、氣候特點、耕作商貿(mào),古縣志用不到100字表述得十分恰當,令他一輩子受益。比如,講歷史:和順為春秋梁余子食邑;講區(qū)位:邊晉冀東陲,隸遼州北鄙,鄰畿甸,接豫域;講地理:四嶺環(huán)峙,群山盤曲,居太行之絕巔;講縣城:一泓漳水,瀠洄郭外,于形勝亦可觀;講交通:茲山高道險,溪澗奔流,水固不能載舟,陸誠難于驅(qū)車;講民生:商賈鮮至,貿(mào)易不興,民間以耕鑿為業(yè),厥地石確,厥居穴處;講氣候:春寒如冬,夏無盛暑,方秋隕霜,將冬飛雪,其天時地利迥異于鄰封;講百姓生計:寧不衣弊衣而食糠食,為山右偏僻脊苦之最,久著于廣輿。自此,一篇篇文章自他筆下流出,比如《和順——千年戰(zhàn)火萬世名》《閼與—— 一戰(zhàn)成名垂史冊》《牛郎織女——纖云弄巧飛星傳恨》等等,之后他的第一本與方志有關的書《跟著古志游和順》出版(三晉出版社,2010年、2015年),并成為和順縣中小學鄉(xiāng)土教材,成為宣傳和順、認識和順、愛上和順的一扇窗口。加上后來寫的《和順賦》《精神的快樂》等系列文章,由此完成了對家鄉(xiāng)真摯的禮贊和對人生的粗淺探討。
“左手一指是太行,右手一指是呂梁,你看那汾河水呀嘩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……”晉中有塊豐饒的土地,汾河水百公里串起了六個珍珠般的千年古城,把晉商故里的大戲演繹了五百年而名垂史冊。晉中有條英雄的山脈,太行山百華里天造了一脈翡翠般的百里畫廊,把英雄太行的史詩吟誦了近百年而壯懷激烈。2011年,作者調(diào)任晉中市委辦公室。在市委辦工作的日子里,1.6 萬平方公里的大美山川,300多萬人口的生動實踐,一冊冊古志的歷史記載,一個個先賢的活靈活現(xiàn),晉中人“破古今”的改革氣魄,“行天下”的開放意識,使他堅信現(xiàn)實與未來必將是越來越好的華美篇章。無法抑制的創(chuàng)作沖動中,《晉中賦》《何以晉中》《山西高校新區(qū)落成記》《跟著古志品晉中》(三晉出版社,2023年,包括“志覽晉中”全章節(jié)和“賦贊晉中”部分文章)《跟著祁韻士到伊犁》(三晉出版社,2025年4月)等系列文章,從《晉中日報》、三晉出版社、商務印書館,到各級各類公眾號,走向“今日頭條”“百度”“學習強國”“喜馬拉雅”等平臺,傳統(tǒng)媒體與現(xiàn)代媒體相結(jié)合,以其極快的速度傳給讀者,并在新的傳播矩陣中叫響了“晉中”。
多年潛心品讀晉中歷史人文,悉心感悟晉中文化習俗,舒心暢游晉中山水形勝,并全身心致力于晉中地方志公共化,作者始終認為,無論采取什么方式,讓沉睡千百年的地方志“活起來”“火起來”,古為今用,以志資政,對進一步推進地方志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和繁榮,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、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,增強文化自信,加快文旅融合,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《品讀晉中》是作者繼《跟著古志游和順》之后“地方志公共化”的再次嘗試。
墨香依舊,文字雋永,開卷有益。這部以康熙乙巳年《祁縣志》為底本,融會明《太谷縣志》清《平遙縣志》民國《榆次縣志》以及其他縣古志的精粹,完整勾勒出晉中平川六縣的自然地理、山川風貌、人文歷史、民生民俗等,通過嚴謹?shù)膶W術(shù)態(tài)度和生動的表達方式,讓塵封的歷史抖落厚厚的塵土,在新時代煥發(fā)出勃勃生機。
翻開《品讀晉中》,4500年前的“昭馀祁澤藪”撲面而來——一個方圓數(shù)百里、與洞庭湖、太湖匹敵的浩瀚水域。作者以《周禮·職方》《爾雅·釋地·十藪》為舟楫,載我們穿越時空,“大禹率領治水團隊,在三灣口(靈石)鑿石開山,空出了5000平方公里的晉中沃野”。這場“打開三灣口、空出晉陽湖”的滄海桑田劇變,奠定了晉中盆地阡陌縱橫、肥田沃土、汾水長流、風光旖旎的天賜家園。
政區(qū)沿革如年輪般清晰可辨:周靈王十六年(前556年),晉平公將昭馀祁封予大夫祁奚;晉頃公十二年(前514年),魏獻子“分祁邑為七縣”,馬首(壽陽)、涂水(榆次、太谷)、鄔(介休)等古地名次第浮現(xiàn)。從秦至清,政區(qū)伸縮、地名更易,直至1949年榆次專區(qū)設立,晉中現(xiàn)代版圖方塵埃落定。
地理骨骼之上,歷史血肉豐盈。
作者以方志為鏡,映照出介子推焚身綿山鍛造寒食節(jié)的忠烈,李世民雀鼠谷鏖戰(zhàn)留存的張壁古堡奇觀,隋文帝因靈石瑞石置縣的因果。從秦到清,山西或以政、文,或以史、地,或以德、孝,或以忠、義彪炳史冊的,在史界公認的太原王氏、祁縣王氏、陽曲郭氏、平遙孫氏、祁縣溫氏、河東衛(wèi)氏、聞喜裴氏、襄汾賈氏、壽陽祁氏等“大家族”中,晉中就有三縣四家。
雖然古志沒有專門“志”商的傳統(tǒng),但作者還是遍覽文獻,將晉中晉商的傳奇和貢獻一一論證,成為“何以晉中”最磅礴的篇章。從“萬里茶道”的開辟,從“貨通天下”到“匯通天下”的華麗轉(zhuǎn)型,晉中晉商為“誠實守信、開拓進取、和衷共濟、務實經(jīng)營、經(jīng)世濟民”的晉商文明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讀罷此書,掩卷沉思,本書最珍貴的價值,在于讓沉睡的方志“重獲當代生命”。作者將自己研讀古方志的所感所思所悟分享于讀者,引領讀者體悟百姓生活和基層社會的人間煙火,領略歷史深處和晉中盆地上演的人文敘事,領會文明融合及晉商繁榮中的“晉地使命”,領覽人才輩出和政事文章間的文化底蘊和傳承大觀,領握歲月靜好與艱苦奮斗的相輔相成,深刻領悟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。
“地方志是歷史的見證,是文化的載體,對于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具有重要意義,《品讀晉中》的面世,是挖掘地方文化基因的重要成果?!?/p>
“從書中能夠強烈感受到作者對故土的熱愛,對過往的珍視,是宣傳晉中文旅極好的一本口袋書。”
“《品讀晉中》最終成為一把鑰匙,開啟的不僅是歷史秘境,更是我們與腳下土地的時空重逢。”
或許,從這些來自專家學者的評價中,我們可以窺見一隅,《品讀晉中》是古籍與現(xiàn)代之間的橋梁,是古文獻與新篇章之間的紐帶。作者以獨到筆法,擦亮了鐫刻在方志里的山河記憶和文化自信。
作者曾經(jīng)深情地寫道:何以快哉?快在“何以晉中!”我們就以作者的一首長聯(lián)作為文章的結(jié)尾:
太行日、八賦霞 、虹橋月、昌源水、合山泉、介子祠、鎮(zhèn)國寺、丹楓閣、喬家院、平遙城,合晉中奇觀,融吾心間;
箕子詩、孫綽帖、摩詰畫、飛卿詞、王勃記、彥博文、韻士史、寯藻書、長者經(jīng)、贊春聯(lián),閱古今絕藝,入我文章。